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简介
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原名黑龙江省防护林研究所,是黑龙江省林业厅直属的以防护林研究为主的综合林业科学研究机构。始建于1962年,全所现有职工168人(包括所属新江实验林场 83人),离退休人员110人(包括林场49人)。其中科技人员63人。科技人员中,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人,高级工程师19人,具有中级职称的12人,初级技术职称8人。
研究方向:以应用研究为主,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主要研究任务是立足黑龙江省三北防护林地区,面向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以防护林研究为主体,林木良种选育研究为基础,同时开展应用生态、荒漠化治理、农田防护林、速生丰产林培育、湿地恢复与保护、森林病虫害、沙棘、园林园艺等方面的研究。
机构设置:黑龙江省湿地研究中心、防护林研究所、应用生态研究所、森林保护研究所、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所、园林研究所、用材林研究所 、森林食品资源研究所、《防护林科技》编辑部、科研管理科十个单位。另外还设有:湿地实验室、森保实验室、育种实验室、组培中心及土壤化验中心等。
业务范围:应用生态研究、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研究、荒漠化防治研究、水土保持技术研究、园林及园艺研究、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森林培育技术研究、林木遗传育种技术研究、湿地恢复与保护技术研究及其他相关生态环境等公益性科学研究。
多年来紧紧围绕防护林专业研究,在黑龙江省各县广泛地建立了研究基地,主要有以肇州、拜泉、富裕为代表的农田防护林研究基地;以甘南、龙江为代表的林业生态工程研究基地;以讷河、甘南为代表的嫩江流域防护林体系研究基地;以克山、望奎为代表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基地;以大庆市、扎龙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湿地恢复与保护技术研究基地;以大庆红旗林场、黑龙江省防护林研究所新江实验林场、龙江错海林场为代表的林木育种研究基地;以大庆市大同区、杜蒙、泰来为代表的荒漠化治理研究基地;以大庆市、杜蒙、甘南为代表的沙棘开发与利用研究基地。
建院近50年来,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国家林业局、黑龙江省科技厅、省林业厅、齐齐哈尔市科技局的研究与推广项目140项。 其中国家攻关课题12项,中日合作课题1项,中国林科院课题2项,省攻关课题11项,国家林业局三北局课题11项,国家林业局课题 5项, 地市厅下达的课题98项。全所共有60项科研成果通过部省级鉴定并获得各级成果奖励。其中:全国科技大会重大贡献奖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部、省级二等奖7项,部、省三等奖36项,部省四等奖1项,地市级奖励12项。同时还与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黑龙江省林业厅三北站、福建省林科院、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齐齐哈尔林业学校合办了防护林专业期刊《防护林科技》,它是全国唯一的防护林专业期刊(双月刊)。为林业技术推广、科技成果展示、科技信息传递提供了窗口,为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其它生态工程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还与日本、法国、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国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协作关系,开展了学者互访和学术交流活动,同时与国内一些大学和科研院所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并合作开展了多项研究课题。
多年来,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采取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与工程建设紧密合,把研究成果积极推广到生产实践中去,并进行组装配套,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特别是林业六大工程实施以来,研究所通过杂交、引选等方法研究出的银中杨、中黑防1#杨、青山杨(拟青杨×山海关杨)、山新杨、DN113 杨和垂爆 109 柳,旱布329 柳等新品种得到了广泛推广,范围已遍及全国三北地区,研究所已成为我国北方林木良种研究、示范与推广中心,不仅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和解决再就业问题,同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生态工程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防护林研究所)先后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人事部、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被省林业系统命名为“文明研究所”、被齐齐哈尔市命名为“科技兴市服务先进单位”、“市级庭院绿化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1999 年晋升为齐齐哈尔市“文明单位标兵”。
|